生于1952年2月。字大利,天宝,号养心堂。甘肃省庆阳市人。供职于庆阳市文化出版局。 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庆阳市画院高级美术师;中原书画院高级研究员。结业于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十八期中国画高研班。主要从事中国画山水、花鸟的创作和美术理论研究,尤精于墨竹、工书法。 作品在“香港中国艺术大展”、“第十一届亚运会书画艺术大展”、“国际中国书画博览会”、“《祖国万岁》俊隆杯95华人书展艺术大展”、“梦阳杯全国书画大赛”、“奥林匹克国际书画艺术大展”、“西部风韵中国画名家邀请展”等国内外大展赛入展获奖三十多次,被多家博物馆、大专院校和收藏家收藏。《中国书画报》专版推介,《中国文化报》、《人民画报》、《文化月刊》、《甘肃日报》、《飞天》等多种报刊发表。墨竹艺术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和省、市电视台进行了专题报道和介绍,业绩入录《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华人物辞海》等多种辞书典籍,2004年应邀参加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伟大的复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全国书画名家国庆座谈会暨大型创作联谊会”。著有《砚田寻玉》一书。
评语
意写超象外 取法有无中
——品评张明宝绘画艺术 吕云所
用“意写超象外,取法有无中”来品评张明宝的绘画艺术是贴切的。他从小就爱好书画艺术,四十年来坚持不懈,苦习精研,博采广取,艺术成就突出。他就是凭借着对书画艺术的情有独钟和超人悟性,在砚田艺苑里寻觅了四十个春秋,作为他人生的第二生命。他涉猎的绘画种类不多,求其精致,专攻写意墨竹和山水,偶画梅、兰、竹、菊等。 他画的墨竹,始从郑板桥入手,自号“板桥弟子”,对郑板桥的画竹艺术作了大量深入的解读和临摹,并对古代和近现代画竹大家文同、柯九思、夏仲昭、吴昌硕、董寿平的画竹艺术也下苦功夫临习研究,记写了十万字心得笔记。将各家风格整合推进,变成了他自家的风格。看他画竹,就是在写草书,离披点画,时见缺落,笔不同而意周。笔墨入纸,笔笔力透纸背,一气呵成。他画的竹叶,断笔秃叶,似象非象,求其神而弱其形,表现了竹子历经寒暑,饱经苍桑而坚劲挺拔的精神风貌,对竹子的品格作了人格化的写照,当代著名花鸟画家郭石夫、霍春阳、王培东对他的墨竹给予很高的评价,说“张明宝画的竹子有个性,有书法味道,对竹子属性的理解深刻,境界高,画的好”,这点我也同感。 张明宝的山水画从传统入手,对古人特别是董、巨、黄、沈、“四王”、“四僧”的作品都进行过反复的临摹,当人们纷纷扬弃传统,陶醉于肌理制作附庸时尚的时候,他却坚守传统这块阵地,向黄宾虹这座近现代山水画艺术高峰攀登。他购了大量的黄宾虹画册、画语录和有关研究黄宾虹的文章,苦读深研,深入堂奥,一学就是十年。从黄宾虹里一路走来,学黄宾虹而不死守,他深知今人要在黄宾虹那里打个不滚,要超越黄宾虹是非常难的。所以最终他选择了,重点取法于黄宾虹的笔墨写意精神,在此基础上吸收现代构成理念,以及今人的优长,便成就了自己的画风。 张明宝绘画艺术的突出特点,就是从笔墨中求发展,强调以书入画,点线的凝重古拙,生涩毛辣,他用这种率意的书写形式,一任情感的宣泄。我们从他的墨竹和山水画里都可清晰的看出画是写出来的,竹非真竹还是竹,山非真山还是山,表达的是竹子和山水的精神魂魄,书写的是笔墨精神。 他从十二岁开始学习书法,临池日课,几十年来从未间断,其楷书稚拙古朴,草书流畅奔放,挥洒自如,自成面目。这正是当今不少画人所缺少的。 在他的山水画里,化纷繁离披的山水纹理为一波三折的书写线条,变横竖撇捺为勾皴点染。其笔下的丘壑是他胸中长期陶铸育化的胸中丘壑,而非某山某地的写真状物。用笔从容,用色单纯,造型上意象,笔墨的苍浑。其写意性风格倾向,展现的既非传统文人山水的重复,亦非现代式抽象的翻版,是一种新传统式的写意山水。他的每幅墨竹画,简直就是一篇随意流畅,自由书写的文字。 对于方法,他不固守,一方面吸取古人今人现有之成法,以取其有;另一方面,对古人今人未有之法,就从生活实践中去发掘撷取,以取其无。为了掌握竹子态势的画法,张明宝向生活索取,在自家院子里栽植了一片竹林,朝夕体察竹子在一年四季不同季节里,风晴雨露霜雪不同环境下所表现出的各种不同情态。手摹心记,反复试弄,以得其法。他的山水构成图式也是经过大量写生的基础上,对传统的山水章法进行重组整合,删繁就简,笔笔书写,以笔墨写意精神,突现山水之魂,使人感到耳目一新。 艺无止境,我们期待张明宝新的飞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