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本站首页网站简介新闻中心 名家名作传世经典著名女书法家佳品欣赏书画知识 藏品拍卖吴蓬画语录
点击书画吴蓬书画瓷器古代书画家近现代书画家画论经典名家故事书画鉴赏市场动态诗书画印文房四宝
九州书画网
   
 

会员中心, 用户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注册新用户
  ├ 姚志超
  ├ 徐德润
  ├ 徐志学
  ├ 刘增兴
  ├ 彭志娟
  ├ 郭雅君
  ├ 陈西林
  ├ 聂中东
  ├ 史正学
  ├ 张 海
  ├ 马跃华
  ├ 张万一
  ├ 龙 瑞
  ├ 文怀沙
  ├ 方茂鸿
  ├ 李运江
  ├ 方照华
  ├ 范 增
  ├ 董昌喜
  ├ 王明明
  ├ 吴山明
  ├ 窦黎明
  ├ 刘炳森
  ├ 欧阳中石
  ├ 陆建新
  ├ 沈 鹏
  ├ 陈天然
  ├ 卢国光
  ├ 李 铎
  ├ 刘勃舒
  ├ 刘文西
  ├ 罗学献
  ├ 靳尚谊
  ├ 刘大为
  ├ 尉天池
  ├ 崔子剑
  ├ 余修林
  ├ 朱韶新
  ├ 赵振刚
  ├ 赵抱衡
  ├ 薛垂广
  ├ 吴懋祥
  ├ 王今栋
  ├ 仝相和
  ├ 师安衷
  ├ 桑 凡
  ├ 齐冲天
  ├ 彭立贵
  ├ 理勤功
  ├ 李裕兴
  ├ 韩伟业
  ├ 丁中一
  ├ 巴 山
  ├ 王天成
  ├ 李逸野
  ├ 宋晓东
  ├ 李留海
  ├ 周济人
  ├ 杜克礼
  ├ 胡秋萍
  ├ 张仲亭
  ├ 周俊杰
  ├ 张化彦
  ├ 杨克林
  ├ 李骋
  ├ 侯素珍
  ├ 关明聚
  ├ 张志本
  ├ 龚存银
  ├ 百 师
  ├ 宋华平
  ├ 李刚田
  ├ 马永超
  ├ 王伟庆
  ├ 王立春
  ├ 李自强
  ├ 周 森
  ├ 黄永玉
  ├ 郁 风
  ├ 黄苗子
  ├ 于志学
  ├ 冯 远
  ├ 宋 英
  ├ 侯德昌
  ├ 牛光甫
  ├ 杨乃寒
  ├ 屈有善
  ├ 李平逊
  ├ 侯 耘
  ├ 李福
  ├ 蔡超
  ├ 王西京
  ├ 王琦
  ├ 肖 峰
  ├ 吴长江
  ├ 许 江
  ├ 吴冠中
  ├ 刘绮
  ├ 桑一田
  ├ 刘 毅
  ├ 方 坤
  ├ 方楚雄
  ├ 方尧明
  ├ 方 云
  ├ 方 振
  ├ 方 骏
  ├ 方海龙
  ├ 方惠民
  ├ 方绍武
  ├ 方增先
  ├ 李晓军
  ├ 丁嘉耕
  ├ 张召京
  ├ 李秀峰
  ├ 顾建全
  ├ 王 松
  ├ 王福增
  ├ 张如学
  ├ 董财儒
  ├ 张明宝
  ├ 林 岫
  ├ 李振淑
  ├ 刘颜涛
  ├ 朱 非
  ├ 蒋雨浓
  ├ 韩宁宁
  ├ 方 胜
  ├ 姚新峰
  ├ 瑞永德
  ├ 刘永杰
  ├ 陈良才
  ├ 王广然
  ├ 周丹瑜
  ├ 公丕炎
  ├ 吴 蓬
  ├ 胡明军
  ├ 杨子健
  ├ 林其风
  ├ 许新乐
  ├ 徐鸿春
  ├ 安多民
  ├ 熊久林
  ├ 朱戊扬
  ├ 张泗端
  ├ 邓 强
  ├ 郭耀西
  ├ 周 波
  ├ 伍燕恒
  ├ 侯宝泉
  ├ 闫广魁
  ├ 徐志数
  ├ 王泽培

山 水 类


花 鸟 类


动 物 类


书 法 类


综 合 类


人 物 类

 
 ◆ 本站首页 - 传世经典 - 清代 - 书画作品
石涛
查看所有[清代]书画作品集 查看[清代]简介 页面功能【打印】【关闭】  
已[3056]人查看此产品信息 发布时间:2006/3/1 16:27:07
石涛书画作品 

  
生于乱世
  石涛(1641一约1718),原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号大涤子、清湘野人等,晚号瞎尊者,自称苦瓜和尚、济山僧、石道人。石涛是其常用号。祖籍广西桂林(一说安徽凤阳),僧籍全州。当和尚后法名超济、原济,亦作元济。
  朱若极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后裔第二代靖江王朱赞仪的第十世孙。石涛幼年时虽曾有过二段王孙生活的经历,但随着国破家亡,这种好景就很快破灭了。他成了孤儿,悲苦的行脚僧生活随之而来。这种变化,怎能不在他心灵上蒙上很深的阴影!石涛后来的好多绘画创作也是自己身世的写照和对故国家园的眷恋。
  承前启后的艺术特色
  石涛虽逃于禅而隐于画,但他的心并不静寂,他的脚也并不停滞;他一生浪迹天涯,云游四方,纵览五湖三泖(松江古有三泖湖),越烟吴月,江南名秀,搜遍匡庐、黄□、华岳诸山万千丘壑,乃至远游燕、鲁众多胜地,足迹踏遍半个中国!于是画出了山山水水的千情万态,留下了无数精劲秀逸之致、奇气异彩横溢的作品,以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深深地影响着后世的画风。

淮扬洁秋图   按照石涛的生活经历、创作思想的发展和绘画作品的风格演变,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武昌时期(1669年以前) 这是石涛的云游学习生活阶段。使石涛有机会不断地接触大自然,能更好地以造化为师,汲取名山大川之灵气。同时,他又把观察大白然和借鉴宋元以来优良绘画传统技法结合起来,融会贯通。 一般地说,任何有成就的艺术家,在早期艺术实践中总离不开临摹、学习传统技法的,并要受到时风的影响:石涛也不例外。观其各图技法:山水初学黄公望,后学沈周、董其昌,人物、菊花也效法沈周,梅花则步陈洪绶。但其间也已初露“一知其法,即功于化”的变革端倪。在《山水

人物花卉册》中各图题跋书体有这样几种: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在取法上,有董体、苏体、郑体、黄体。既似某家又非某家.既属某书体又不纯属某书体,能入能出。
  因此,石涛的书法特色是融苏轼的端重、黄庭坚的欹斜、倪瓒的雅逸、汉隶的波磔、魏碑的涩势等为一体,形成结体上的非隶、非楷、非行、非草多姿多彩的风格。康熙六年(1667)所作的《十六应真图》卷,这是石涛早年白描工笔人物画的代表作,以清圆细致的笔墨线条,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与曲折盘亘的松石。从这幅《十六应真图》卷可看出:石涛后期绘画流畅恣肆的笔墨技法,完全来自早年对传统白描技巧做过认真扎实的苦练之结晶。
  第二,宣城时期(1670--1679;年) 这是石涛创作历程中新旧交替、借古开今、破格创新的关键过
渡阶段。这阶段,石涛创作思想更活跃,交游更广泛,不仅对传统笔墨技法有天才性的领悟和创造性的把握,而且不断虚心地向同代师友学习和广泛汲取,使之臻于出神入化之佳境。
  石涛在宣城十年,主要是以黄山、敬亭山为师。他说过:“黄山是我师,黄山是我友。”因为“山川自具之皴,则有峰名各异,体奇而生,具状不等,故皴法自别”。例如作于甲寅 (1674)的《梧桐松石图》轴,梧恫、松老干纵横,势似英雄起舞,俯仰蹲立,蹁跹排宕;百尺长松之下,巨石屹立;笔墨“或浓或淡,虚而灵,空而妙”。从这“动之以旋,润之以转”的线条中,似乎可看到石涛作画时,笔笔“皆随其腕转,与肘伸去缩来,齐并一力”的动势,充分发挥了回旋蹁跹、虚灵飞提的线条妙用。再看此图下方的梧桐枝叶,画家改用淡描轻勾,为的是更衬托出松石之挺拔雄姿。此图跋文书写与松石之笔墨同出一辙,即“书以画法”(石涛认为“字与画者,其具二端,其功一体”),笔旋婉转,与其说是写字,不如说是画字,书迹相随画迹浑然一体,格调统一,这是石涛书画艺术的特色之一。
  第三,南京、扬州时期(1680年以后) 石涛经过前期的融古法为我法,不囿于程式,取南宗北宗之技皆为“我法”所用,兼收并蓄,不拘一格等扎实的艺术实践后,至此时水到渠成,出现了质的飞跃,终于进入“用无不神,法无不贯,理无不入而态无不尽”的自由境界,创造出一种恣肆、洒脱的艺术新风格。石涛和师兄喝涛在康熙十九年闰八月中,受到南京亲密好友勤上人的欢迎,驻锡南京长干寺一枝阁。
  当时石涛的生活还是很贫困的,这贫困境况到了“甲子长干新接驾”之后才有所好转,即康熙二十三年(甲子),康熙皇帝第一次南下巡视,十一月抵南京,石涛就在长干寺接驾。因为事前辅国将军博尔都先来南京打前站,会见过石涛,向石公说起康熙南下将祭奠明孝陵,这使本来有矛盾心情的石涛抹去了阴影,感动地写出:“座闻十二祖尊尧舜,旧日规模或可风。”
  石涛极喜欢松、梅、竹“岁寒三友”,种之画之咏之。在其题画诗中有“自种梅花爱独居”;又有“种竹茅斋头,春深护新笋。晨昏对此君,寒绿映衾枕”。在敬亭山时,石涛曾在“岁寒三友”中,石涛尤爱梅花,那《梅竹双清图》画的主体就是梅花,一干数枝从右上角垂下,分杈有致,曲折有力,气势感人;梅花千朵万朵,暗香浮动,春意盎然,写出了梅花铜枝铁干、玉洁品高的特质,抒发了画家狂傲不屈的性格和怀念故国的爱国思绪。左下方题有长诗:“前朝剩物根如铁,苔藓神明结老苍。铁佛有花真饰面,宝城无树对城隍。山隈风冷天难问,桥外波寒鸟一翔。搔首流连邗上路,生涯于此见微茫……”石涛一生探梅、画梅、咏梅,不正是他的人格的自我写照吗?石涛晚年也不乏友人来往,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八大山人:石涛与八大山人同是明皇室的“遗民”,虽然石涛比八大山人小十五六岁,也许两人从未晤面,但他们却成为好友,互相敬慕。石涛、八大的友谊还表现在合作绘画上:八大画的《水仙图》卷,有石涛的题识:石涛的《墨兰册》有八大山人的题跋。他们还直接合画《兰竹图》轴,八大写兰,石涛画竹,石涛题曰:“两家笔墨源流,向自独行整肃。”据《扬州画舫录》载:“石涛兼工累石。”可见石涛不仅在绘画前已胸有怪、奇的丘壑,而且还善于叠石成山,创造出园林曲径通幽之美。

巢湖图   富有独创的画学体系
   在绘画美学理论上,石涛的众多题画诗和画尾题跋,特别是他的《苦瓜和尚画语录》,形成了他带有强烈主体意识和鲜明个性色彩的独特而完整的画论体系。现举其重要的论点分述如下:
   第一,“画从于心”,心师于自然,这是艺术创作的根本,是石涛绘画美学思想的核心。在众多的闲章中,石涛独钟“搜尽奇峰打草稿”这一方,志在“奇峰搜不尽,草稿打不完”;还特地以《搜尽奇峰打草稿》为题画了一幅长卷。
   展开这幅画卷,起首处危崖层叠,中间群山起伏环抱,尖峰峭壁直插,奇峦怪石或横或耸、错落其间,山中溪流萦回,曲曲折折地注入大江,卷尾一山屹立江心,烟浮远岫,思出画外。其间并点缀有苍松茂树,舟桥屋宇,以及各种人事活动——幽居的高上正对客论道,觅诗的骚人则徘徊山径,外出的游子刚刚启动轻棹,村民们却忙

着罱泥积肥,人勤春早,愈加显出山水有情,风景如画,令观赏者心旷神冶。 这样的描绘,不是身临其境是创作不出来的,正如石涛自己所体会的。这帧画卷不仅表现厂大自然之精华,而且抒发了画家的胸怀和对生活的赞美。
  第二,“我自用我法”,反对因袭,扬弃古法,注重革新、创造,这是艺术创作的生命,是石涛绘画美学思想之骨髓。  石涛尤长湿墨法——破墨法,以水破墨,或以墨破,或以焦破润,以润破焦,运用自如,使得画面苍郁淋漓,气韵生动:前而提到过的《搜尽奇峰打草稿》卷,有的先用湿笔而后加以干点.有的先以渴墨后复加积染的,笔与墨合,层层深厚,浑纯氤氲,一片生机。再以坚实凝重的线条勾取奇峰,石上皱纹稠密,依山势而盘曲交错,亦笔笔遒劲,这正体现了石涛自己所提出“一法”的要求:“峰与皴合,皴自峰生”,二者有机白,不画水波;三、波涛滚动之水,用略侧中锋和较密线条,起伏有致地勾出再用淡墨烘染,以分远近和明暗 。此画中水之态势,是属于石涛的第一种画水法。
  在构图方面,石涛也反对那种脱离生活的公式化,他创三叠两段布局法,取代了古人和“四王”的三重四叠布局法。,再看《搜尽奇峰打草稿》的构图:开头冈峦突兀,如破空而下,出奇制胜;中间布局重山叠嶂,似断而续,尖峰峭壁、奇峦怪石,错落其间,似无而有;结尾一山耸立江心,烟浮远岫,其间点缀苍松茂林,舟桥屋字及各种人物,似游离,却气势连贯,正合“三层、两段”之杰构法:故近人林纾叹曰:“余论画,奇到济师而极,幽到石□而极,二绝不能分高下也。”齐白石大师也赞道:“下笔谁教泣鬼神,二千余载只斯僧。”
  第三,“盲人示盲人”,“丑妇评丑妇”,这是艺术鉴赏之大忌,为石涛品画美学思想准则所不容。石涛在《搜尽奇峰打草稿》卷尾的题跋中,有一段不仅对文艺创作家而且对文艺批评者,都很有用的精辟忠告:“郭河阳(郭熙)论画,山有可望者,可游者,可居者。余曰:江南江北,水陆平川,新沙古岸,是可居者。浅则赤壁苍横,湖桥断岸,深则林峦翠滴,瀑水悬争,是可游者:峰峰入云,飞岩坠日,山无凡土,石长无根,木不妄有,是可望者:今之游于笔墨者,总是名山大川,未览幽岩,独屋何居,出郭何曾百里,入室那容半年?交泛滥之酒杯,货簇新之古董,道眼未明,纵横习气安可辨焉!”
  这是《搜尽奇峰打草稿》的主题和石涛绘画美学思想的点睛之笔。这里十分强调师法造化,不但石涛在中国绘画史上占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对当时“扬州八怪”的艺术创作和绘画理论,都有着很大的影响:他在上述尾跋中对那种不良的创作倾向提出尖锐批评和彻底否定,他所发扬的“画从于心”创作思想,直至今日还有着深刻意义。
  恽寿平不仅是个杰出画家,其书法也颇具功力.他的行楷出入晋唐,曾对唐代书法家褚遂良、宋代书法家米芾的书体下过较深的功夫。他的书法闲雅俊秀,笔法清劲圆润,与绘画作品相得益彰。清初诗坛有“毗陵六逸”之称,即指常州的恽寿平、杨宗起、胡香昊、陈炼、唐恽宸、董大伦等六位诗人,而以恽寿平成就最高。恽寿平创作了大量的诗歌,留传至今的尚有七百多首,这些诗歌师法屈原、苏武、李陵、“建安七子”、李白、杜甫、李贺等前辈大师,或题画,或赠友,或记事,或写景,或咏物,或怀古,可谓包罗万象,洋洋大观。
  像恽寿平这样在山水画、花卉画、绘画理论、书法、诗歌诸领域都取得相当高的成就,都有大量名作留传至今的艺术家。不仅在清代屈指可数,即使纵观整个中国艺术史,但是难能可贵的。

 

送货方式 售后服务 付款方式 包装运输 合作加盟 退换声明 版权声明 购物流程 团购
保密安全 企业文化 保真声明 常见问题 法律声明 本站章程 VIP服务 建议投诉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联系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 | 欢迎加盟 | 业务联系
版权所有:九州书画网 技术支持:通达网络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河南长庚律师事务所 张红卫律师
 直销电话:  电话:18003932399 13903933796 0393-4878427 联系人:方先生
豫ICP备110080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