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本站首页网站简介新闻中心 名家名作传世经典著名女书法家佳品欣赏书画知识 藏品拍卖吴蓬画语录
点击书画吴蓬书画瓷器古代书画家近现代书画家画论经典名家故事书画鉴赏市场动态诗书画印文房四宝
九州书画网
   
 

会员中心, 用户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注册新用户
  ├ 姚志超
  ├ 徐德润
  ├ 徐志学
  ├ 刘增兴
  ├ 彭志娟
  ├ 郭雅君
  ├ 陈西林
  ├ 聂中东
  ├ 史正学
  ├ 张 海
  ├ 马跃华
  ├ 张万一
  ├ 龙 瑞
  ├ 文怀沙
  ├ 方茂鸿
  ├ 李运江
  ├ 方照华
  ├ 范 增
  ├ 董昌喜
  ├ 王明明
  ├ 吴山明
  ├ 窦黎明
  ├ 刘炳森
  ├ 欧阳中石
  ├ 陆建新
  ├ 沈 鹏
  ├ 陈天然
  ├ 卢国光
  ├ 李 铎
  ├ 刘勃舒
  ├ 刘文西
  ├ 罗学献
  ├ 靳尚谊
  ├ 刘大为
  ├ 尉天池
  ├ 崔子剑
  ├ 余修林
  ├ 朱韶新
  ├ 赵振刚
  ├ 赵抱衡
  ├ 薛垂广
  ├ 吴懋祥
  ├ 王今栋
  ├ 仝相和
  ├ 师安衷
  ├ 桑 凡
  ├ 齐冲天
  ├ 彭立贵
  ├ 理勤功
  ├ 李裕兴
  ├ 韩伟业
  ├ 丁中一
  ├ 巴 山
  ├ 王天成
  ├ 李逸野
  ├ 宋晓东
  ├ 李留海
  ├ 周济人
  ├ 杜克礼
  ├ 胡秋萍
  ├ 张仲亭
  ├ 周俊杰
  ├ 张化彦
  ├ 杨克林
  ├ 李骋
  ├ 侯素珍
  ├ 关明聚
  ├ 张志本
  ├ 龚存银
  ├ 百 师
  ├ 宋华平
  ├ 李刚田
  ├ 马永超
  ├ 王伟庆
  ├ 王立春
  ├ 李自强
  ├ 周 森
  ├ 黄永玉
  ├ 郁 风
  ├ 黄苗子
  ├ 于志学
  ├ 冯 远
  ├ 宋 英
  ├ 侯德昌
  ├ 牛光甫
  ├ 杨乃寒
  ├ 屈有善
  ├ 李平逊
  ├ 侯 耘
  ├ 李福
  ├ 蔡超
  ├ 王西京
  ├ 王琦
  ├ 肖 峰
  ├ 吴长江
  ├ 许 江
  ├ 吴冠中
  ├ 刘绮
  ├ 桑一田
  ├ 刘 毅
  ├ 方 坤
  ├ 方楚雄
  ├ 方尧明
  ├ 方 云
  ├ 方 振
  ├ 方 骏
  ├ 方海龙
  ├ 方惠民
  ├ 方绍武
  ├ 方增先
  ├ 李晓军
  ├ 丁嘉耕
  ├ 张召京
  ├ 李秀峰
  ├ 顾建全
  ├ 王 松
  ├ 王福增
  ├ 张如学
  ├ 董财儒
  ├ 张明宝
  ├ 林 岫
  ├ 李振淑
  ├ 刘颜涛
  ├ 朱 非
  ├ 蒋雨浓
  ├ 韩宁宁
  ├ 方 胜
  ├ 姚新峰
  ├ 瑞永德
  ├ 刘永杰
  ├ 陈良才
  ├ 王广然
  ├ 周丹瑜
  ├ 公丕炎
  ├ 吴 蓬
  ├ 胡明军
  ├ 杨子健
  ├ 林其风
  ├ 许新乐
  ├ 徐鸿春
  ├ 安多民
  ├ 熊久林
  ├ 朱戊扬
  ├ 张泗端
  ├ 邓 强
  ├ 郭耀西
  ├ 周 波
  ├ 伍燕恒
  ├ 侯宝泉
  ├ 闫广魁
  ├ 徐志数
  ├ 王泽培

山 水 类


花 鸟 类


动 物 类


书 法 类


综 合 类


人 物 类

 
 ◆ 本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名家故事 - 正文
《芥子园画魂》抱虹著___一个国画大家的成长过程(正稿) “文革”来临
所属类别[名家故事] 页面功能【打印】【关闭】 发布时间:2013/9/21 20:04:41 
新闻来源[本站] 已[2300]人查看此新闻信息
 

“文革”来临

 

  1966年六月,知了的叫声突然低下来,那棵高高的乌柏树发出呼呼的摇晃声,北边推过来一片水灰色的云幕,那路边干燥的土末飞扬起来,变成了一道低低的黄烟,充塞了翠绿的田野。

  在田头刚坐下来休息的吴稚农,见尘土中吹过来一张报纸,搁在他腿上,随手翻开,是《浙江日报》,在头版头条上几个黑体大字“揪出三家村黑店(邓拓、吴晗、廖默沙),批判《燕山夜话》”,不觉惊呆了。自言自语道:“我也有这套书。”

  “怎么你有这套书?”边上一个年轻人说。

  吴稚农又说:“我还有廖默沙的《分阴集》。”

  他这么一说,许多人都向他借来看,一下变成了一个风云人物。因为在石门镇只是他有这套书。

  不久,石门镇中学成立了“红卫兵”,小学也成立了,接着公社、大队亦都成立了。石门大队很积极,一些贫下中农的青年男女立刻行动。因为需要写标语画漫画,他们就上门去找吴稚农。

  吴稚农刚吃过早饭,站在河岸边看对岸寺弄口的横幅标语。他一转身,见几个戴军帽佩红臂章的人,他一见都认得,其中一个东高桥小队的人对吴稚农说:“小龙,你是四类分子子女,只要与家庭划清界线,是可以参加‘红卫兵’的。革命需要你,你快跟我们到大队去,参加革命活动。”这人又补充了一句:“大队有误工补贴,你不要担心。”

  吴稚农一想,不对头啊!他们把元帅庙的菩萨砸了,把东圣堂的菩萨也砸了,而且这些都是几百年留传下来的古迹!

  “很抱歉,我是富农分子子女,我没有资格当‘红卫兵’。”他连连摇手。

  那个人说:“吴稚农,不要不识抬举,我们是看得起你!喏,这是红臂章,你戴。”

  “不,不不,我不行。”

  “你拿不拿?”那人把红臂章硬塞给他。

  “我不能拿。”吴稚农立即把红臂章还给那人。那人不接,红臂章掉在地上。

  这下可不得了啦!

  “吴稚农,你怎么把“红卫兵”臂章扔在地上。”

  “我怎么敢,他不拿牢末。”

  那人说:“好,大家看看,明明是吴稚农把红臂章丢在地上。”又指着吴稚农说:“告诉你,你这是有罪的,你污辱无产阶级革命!”

  “我怎么敢污辱革命呢?”

  “那你跟我们去,你可以赎罪……你去不去?”

  那人把红臂章又交给吴稚农说:“你拿不拿?”

  “我,我没资格,不能拿。”

  “好,我们回去。”那人又指着吴稚农的鼻子说:“你等着吧。”

  这五六个戴草绿色军帽、佩红臂章的人气势汹汹地走了。吴稚农看着,呆若木鸡,见他们腰间还系着一只皮带,“这些算兵吗?我不怕。” 吴稚农心里在说。

  这下可吓坏了吴顺发。

  “你闯祸了?你快去把红臂章拿了吧。”

  “我不能拿,干这种事是要遭报应的!”

  “报应,报应,你看,报应马上要来了,他们是不肯息的。”

  “随他们来吧,反正我又不抢不偷。”

  “你呀,比偷比抢还要严重。”

  “嘿,你怎么站在他们那边说话?”

  “啊哟!我昨天晚上已叫到大队里,给训过话了,要我们老老实实地接受改造,不许乱说乱动,要夹着尾巴做人。”

  吴顺发又苦口婆心对儿子说:“知道了么,要夹着尾巴做人。”

  吴稚农心想,父亲这么一个安分守己、老老实实的人,在解放前,也不跟国民党混,只是一心一意的做生意……现在要夹着尾巴做人。真的想不下去了。他来到园子里,把石担举了几下,然后狠狠地摔在地上。

  这几天外面的锣鼓声是不断的,然而有一组声音越来越近,终于在吴稚农家门口停住了。接着有十多人的声音同时在喊口号:“革命无罪,造反有理。”他们连喊三遍。

  当吴稚农跑到堂屋间,那个“红卫兵”头头已在宣布:“我们是奉命前来破四旧、抄富农分子吴顺发的家。”接着他们立刻分头查抄……

  方莲珍吓得躲在老屋的院子里,不敢过来。

  他们真是翻箱倒柜起来,凡是瓷盘、瓷碗、茶杯、酒壶上面有几个“吉祥如意”或者一句古诗的都被抄走,还有一些木桶漆器上刻有“福”“寿”字样的,甚至连吴稚农母亲的绣花枕套之类的,也一概被抄走。吴家佛龛里的白瓷观音连同佛龛,好在早已藏在夹楼里,故没有遭殃。吴稚农书房里的大批书籍也被抄走,吴稚农很痛心。

  “红卫兵”中有一个略有点知识的人说:“吴稚农,你这些书,都是属于封资修的,你不烧毁,还是我们帮你去烧吧……噢,对了,你那套《燕山夜话》怎么不见了?”

  “给别人借去看了。”

  “限你明天,交到大队。”

  因为吴稚农与他有点熟,便与他说了些好话,求他把《芥子园画传》(巢勋本)留下,说道:“这是技法书,是练笔力的,不是封资修。”还有一本《散氏盘》金文,那人翻了翻说:“这是什么书?”

  “啊哟,这是象形文字,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这不必拿去。”吴稚农一本正经地说。

  那人总算发了点善心,把《芥子园画传》与《散氏盘》没拿去。

  “红卫兵”抬了几箩筐东西,敲着锣鼓走了。

  这次使吴稚农最最痛心的是抄走了许多外公的扇面与画轴,一旦烧毁,就永远不存了,那些书倒是暂时的惋惜。他想以后或者国外,肯定会出版的,像秦始皇一样,他要焚烧的书籍不是都传下来了么?

  ……

  第二天,他去朋友家把《燕山夜话》及《分阴集》拿了回来,便速速送去大队。路上他想把《分阴集》扔了,又一想,不好,万一他们查问起来,拿不出来就更麻烦了,他就老老实实地交了。

  他在大队办公室外的走廊上,见到一张大字报,头上写着 “最高指示”:

  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

  四类分子孝子贤孙吴稚农污辱“红卫兵”,昨日我们去动员他参加“红卫兵”,他非但不愿意,而且把“红卫兵”臂章隔门槛扔出去。

我们革命群众强烈要求批判吴稚农这个现行反革命分子。

             石门大队“红卫兵”

 

  吴稚农看后,立刻与他们分辩事实。一个头头说:“你呀,再分辩也没用,群众眼睛是雪亮的,你还是早点回去,等候通知。”

  吴稚农轻轻地骂了一声“卑鄙”,掉头就走。

  又过了几天,那恐怖的让人心惊肉颤的锣鼓声越敲越近,在吴家停了下来。他们又声称破四旧,搬来梯子,搭在吴家两个落水天井的墙门堂前,用铁鎯头“啪啪啪”地把上面的砖雕人物、花鸟砸坏,还把那砖刻的匾额“居安资深”、“余庆后昆”、“紫气东来”砸掉得一干二净。尽管吴稚农在下面大声地喊:“这是劳动人民用心血刻成的啊!不能砸呀!”

  “红卫兵”头头严厉地止住了他的呼喊说:“你们这点算什么呀,你看洪泾桥边的双牌楼石坊,还有南皋桥外的几个石牌坊。雕得好不好?没用!都是封资修,都被拉倒。”

  “啊呀,啊呀,你们造孽啊造孽啊!”

  “我们造孽?跟我们有什么关系,这是革命!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是风暴,是历史的风暴,你想阻挡,呸!螳臂挡车!”那人振振有词,吴稚农无言以对。

  吴稚农想想完啦,这是什么世界?想不下去了。

  吴顺发端了一盆水过来说:“红卫兵同志辛苦了,你们洗手……擦手,喝茶。”

  吴稚农见父亲如此卑躬屈膝,心想真可笑……算了,别去说他。

  又过了几天,锣鼓声又钻心透骨地响过来了,又停在吴家门口了。

  这次,“红卫兵”们是掘地破四旧。他们用锄头铁锹在吴家的墙脚、门边、楼梯下等所谓可疑地带挖掘……结果在后楼的楼梯下挖得两甏铜板与一甏银元。他们兴奋极了,又在前楼中楼的楼梯下挖得几甏乾隆、咸丰、光绪等等的铜钱。“红卫兵”们说:“这些是真正的四旧,你们自己肯定不知道,多亏我们帮你们破出来。”

  “谢谢,谢谢,红卫兵同志,辛苦,喝茶。”吴顺发一个劲地递茶,给毛巾,陪着笑脸,吴稚农在看父亲的笑脸,觉得比哭还难看。

  当“红卫兵”们敲着锣鼓抬着甏走后,吴顺发对儿子说:“这些多是我埋的啊,全是一点一点积下来的,那时是为了防强盗才埋下的。”他吸着烟,叹着气,轻轻地说:“这些人比强盗还厉害。”

  儿子说:“你别说了,你积下来干吗呢?”

  “我想买地啊!”

  “多亏没有买,买多了田地,像外婆家隔壁的徐兆昌,评了地主兼工商,成了真正的剥削地主,那惨了,连这些房子要没收。说了几句不满的话,到内蒙古吃官司去了。”

  “那多亏没买。”

  “是啊,今天被拿走也不要难过。”

  “怎么能不难过呢?我起早落夜,到东阳义乌、到苏北、到安徽。我不抽鸦片不吃喝嫖赌,是我一步一个脚印地奔出来的呀!”吴顺发说罢,眼泪簌簌滴下。

  吴稚农很同情父亲,叫他想开一点,失去了就失去了。如果再难过得伤了身子,又是多了一个“失去”,就当是那时在路上碰到强盗。

  一天晚上,将要上楼睡觉时,又传来这不祥的锣鼓声,一下叫人把心拎了起来。果然停在吴家的门口,开始敲门,吴顺发速速奔去把门开了。这次,治保干部民兵队长也过来了,民兵队长说:“吴顺发,叫你老婆方莲珍到大队去交待。”

  “交待什么呀?她有病,她神经碰不得。”

  “那就让我去吧,反正是坐到天亮,让我多穿件衣服。”吴稚农知道母亲绝对不能去。

  “你去没用……你知道你家的金货放在哪里?”民兵队长沉着脸说。

  “你们要干吗?这又不是四旧——当然我们也没有了。”

  “告诉你,那些金货,虽然不是四旧,但这些是你们从穷苦百姓头上剥削出来的,所以必须上交。”民兵队长对了几个背枪的民兵说:“快把方莲珍叫出来。”

  “等等,谁敢去碰我妈!”吴稚农大吼一声。

  几个民兵一看不对,马上退后一步,喀嗒、喀嗒立刻枪支上膛。

  吴顺发一看要闯大祸了,连忙哀求道:“民兵同志,我儿子跟她娘一样,脑子有毛病,你们不要当真。我去大队好啦,那些金货,我老婆不知道,她脑子有病,托不下的,都是我管的,都是我藏的。”

  “好,那就你去。”民兵队长一想,不错,吴顺发就披了一件衣服被民兵带走了。

  一到大队,有好多四类分子在毛泽东像前跪着。顺发一见,就主动去跪了。

  “吴顺发过来。”有人在喊。

  吴顺发立刻过去。

  “你先交待,交待得彻底了就马上回家,不彻底的话,你就向毛主席请罪,跪到你彻底交待为止。

  “你家怎么只有一对耳环,一只金戒子?你再去向毛主席请罪,去!”一个“红卫兵”在大声叫那个地主婆再去跪。并凶狠地说:“你跪在这两个电灯泡上……跪,快跪!”

  只听见“啪、啪、啊唷!”

  那人横不住,倒在地上,鲜血从她的膝部染红了她的白裤,慢慢地在水泥地上铺开,她抽泣着不敢大声哭。

  “吴顺发,你看见了吗?”

  “看见了,看见了,我交待,我是要交待呀!”

  “那你说。”并叫一个“红卫兵”记录。

  “我家还有四对金耳环,八只金戒子,十根金条,都放在一个罐子里,在后面小院子的月月红花台下部的砖墙里。”吴顺发一溜顺势地说了出来。

  “其他地方没有了?”

  “没有了,如果有,随你们要我怎么好了。”

  “好,我们立即去。”此人马上点拨了三个“红卫兵”,两个背枪的民兵,押着吴顺发来到吴家后院,很快找出了那罐金货。一个“红卫兵”拿出一张表格填好数字,叫吴顺发按上手印就算了事。

  “红卫兵”走后,吴稚农起床在后院找到了他的父亲,见他坐在地上无声淌泪,一见儿子便抑着嗓门张大嘴巴说:“我对不起吴家!我对不起祖宗啊!”

  “爸,你想开点,这些东西没有用的。”

  “你不能跟妈讲,其他都无所谓……”

  “好,你肚子饿了吗?吃点东西,睡觉。”

  “不饿,我怎么能吃得下东西!”

  吴稚农见父亲近五十岁的人了,头发一夜间白了一半多。

  1967年春,吴稚农的第三个孩子出生了,是个女孩,取名小蔓。

  这年夏收夏种前夕,石门镇上的游街揪斗真是三天两头,戴高帽子的走资派、右派、坏分子、历史反革命、贪污分子、流氓分子、地主、富农等这批所谓牛鬼蛇神。在这小小的一个石门镇上一批接着一批,故此被斗者,只是在被斗时有点难受,因为要跪着爬着在上塘下塘爬过东高桥、南皋桥,大约要一个多小时。如果你人缘好的话,就平平安安的爬过算了,若你人缘不好的话,便得要忍受旁人的脚踢、棒打或是脏东西痰唾等等。当然也有个别人的亲友,在旁边监护,那就好得多。想想被斗的人这么多,看热闹的人也乐此不疲。虽然真的该斗的人也有,然大部分人是不该斗的,所以被斗了后,也不觉得有多大的内疚。

  轮到吴稚农的一天终于到来了。因为见得多了,他也并不紧张,小队里的一个“红卫兵”交给他一张批斗通知书,此人还算不错,叮嘱他要穿长袖厚裤,下午二时半到石门茧站报到。吴稚农没有跟父母亲说。

  他一到茧站,跨进收茧大厅,马上有人在说:“这是吴稚农,黑帮分子、现行反革命。”立即上来两个“红卫兵”,一个把他的草帽除下扔掉,戴上一个上尖下大的有一只手臂长的高帽子,一面写着黑帮分子,一面写着现行反革命;另一个拿过一块系着麻绳的木牌,套在他的脖子上,他一看写着两排字,上面写着黑帮分子,现行反革命。下面写着吴稚农,三个字上都打了红叉叉。随后,要被批斗的人,陆续到来。批斗时间未到,先命令他们在毛泽东像前跪着。吴稚农转头看了一下,有一个多年在外放蜂的地主儿子张荣昌,跪在他旁边,他认识,便轻轻问“你的蜜蜂呢?”

  “都充公了。”

  “你现在靠什么呢?”

  “在杨家庄小队劳动。”

  “日子好过吗?”

  “怎么好过呢?我有四个孩子,都还小呢?”说着,潸然泪下。

  “不许交头接耳,好好向毛主席请罪。”“红卫兵”的喊话,中断了他们的对话。

  三点钟一到,便进行批斗,一共有十多个人。

  当轮到批斗时,群众中就要高呼口号:

  “打倒黑帮分子吴稚农。”

  “打倒现行反革命分子吴稚农。”

  “毛主席万岁。”

  接下来是宣读批判文章:

  “吴稚农,男,二十七岁,家庭成分富农。此人家中藏有《燕山夜话》,系黑帮分子邓拓的反党黑书,还有廖默沙的《分阴集》。这些黑书,他在石门镇上到处流传,是我们石门地区唯一的一套黑书,流毒甚广,肯定有其黑线串通,有待深入挖掘……

  又,此人对革命行动,恨之入骨。竟敢在众目睽睽之下视‘红卫兵’臂章以不屑一顾,掷地弃之。实与他的反革命思想,有着根深蒂固的根源关系。我们必须狠批狠斗。”

  读完批斗文,接着又是一阵口号。

  ……

  那放蜂的张荣昌不肯低头,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罪。立刻跳上两个“红卫兵”把他的头,按得很低很低。

  当一个个批斗完毕,游街开始了。

  走在最前面的是造反派大旗、“红卫兵”大旗,接着是批斗大会的横幅由两个人撑着,紧跟着是锣鼓队。到了南皋桥就命令跪爬,在爬桥前,有一个“红卫兵”拿了一把刷子把墨汁涂在吴稚农的脸上及手上,立刻有人说:“好、好,黑帮分子是应该涂黑。”

  吴稚农心想:“这倒好,涂黑了脸,人家认不得我,又看不出我脸上暴露出来的愤恨相。”

  爬桥时,向上爬倒还顺当,在往下爬时,便有些吃力,其中一个体力较弱的人,便滚了下去,跌得头破血流,甚是可怜……

  要命的锣鼓声敲得正欢,你知道滚下那人的耳朵里听到的是轰鸣声还是爆炸声!

  因为没有风,“红卫兵”的大旗像挑着倒挂的一块血布。

  这是一个大旱的夏季,天上没有一丝阴云,这天下午四五点钟,正是酷日斜照时分,石板上连一只蚂蚁都看不到。手爬在滚烫的石板上已痛得发麻,身上的汗水顺着双臂淌下,竟意想不到成了一个使手心降温的绝招。吴稚农额头上的汗水和着墨汁淌到下巴尖,一滴一滴洒在他的挂牌上,不知他是故意还是无意。吴稚农这三个字好像笔笔在流淌着黑色的墨泪。

  有人在喊:“我口渴,爬不动了。”

  一个不到十岁的小女孩把她手中的半根棒冰送进那人口里,那人流下了眼泪,那个女孩也像要哭了。人之初,性本善啊!吴稚农身体强壮者,不渴也不累,他爬在最前面,爬得较快,他想快点爬完,早点结束这场痛苦的历程,可是后面一些体弱者却觉得有点接不上气。“红卫兵”在喊:“快爬。”

  吴稚农一想:“不对,我应该慢点。”就慢下来,有时还停一下……

  那些扛大旗的与敲锣鼓的也相应地慢了下来。

  爬着爬着,吴稚农想起他的先生郭蔗庭说过:“西藏的佛教徒朝圣,都是跪拜着向前爬行,在膝盖及双臂上留下许多伤疤,那是在消业障,可使今后的生活吉祥如意,充满生机。”他认为自己没做错什么。“红卫兵”是一个历史产物,但他们的行为太过分,时间长不了。

  爬着游街,吴稚农当作消除业障,所以他心里无怨无哀地忍受着,甚至还露出一丝泰然的微笑。

  被戴上现行反革命帽子,吴稚农觉得并不可怕,最难受的是精神上的枯燥,不能画画,不能看书和写字,好在还有一把二胡,就拉《汉宫秋月》,那谱是右派给他的,后来,为避免“红卫兵”的查问,他又拉一些忆苦思甜的歌曲,如《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汉宫秋月》是很悲凉的,说是回忆苦难是没有疑问的,所以别人也没说什么。吴稚农越拉越有味,只觉得这把二胡太差,发挥不出韵味,就决定去苏州买一把高级二胡。

  吴稚农卖掉了家中一些旧铜器,凑了二百元钱,前往苏州。在苏州民族乐器厂花去了七十五元,买了一把一等品二胡,又在新华书店买了《刘天华二胡曲集》、杨荫浏的《怎样拉二胡》,看到此书后附有阿炳的《二泉映月》,又买了一只手摇留声机,以及刘天华、阿炳和蒋风之等的二胡曲唱片。

  这下吴稚农又疯狂地钻进了二胡这块天地,在唱片的辅助下,进步较快,为了寻一地方释放那郁闷的心潮,往往在夜晚,一个人到南皋桥的桥洞下拉奏二胡。那高大的半圆形桥洞,产生了良好的共鸣效果。有时也引来一些真心想听琴的人。藉此,在他的心灵上得着了一些抚慰。

  吴稚农不断地抄谱,记谱,渐渐地他学会了作曲。

有时静下来,吴稚农还在想,在美院受辱的事,这一生中要想争回这口气,可能有点难度了。但是不画画也是非常痛苦的事,因为二胡不适合带到田头,那么在田间休息时做什么呢?他讨厌玩扑克,也不想看报。他想,我可以画速写,不画人物可以,因为画人物往往要被指责为丑化工农兵形象。那我可以画牛、画羊、画鸡、画鸭子……

常常有人见到吴稚农在田横地角,跟踪那些东奔西窜的鸡鸭,不停地画速写。一次,他在观看并跟踪鸡时,不小心一脚踏空在地沟里,别歪了脚跟,一拐一拐地走着。别人在背后暗暗地笑,说道:这只毒棺材自讨苦喫。

  这下可好了,没人可指责什么了,因为鸡鸭牛羊是人民公社的副业,值得描写。在不断的速写中,真所谓熟能生巧,特别是画鸡,吴稚农抓到了要领,摸着了规律,他从铅笔速写转换到毛笔宣纸的表现,一步步形成了他自己的表现模式,后来成为当代画鸡圣手,这也得“感谢文革”。那是后话。

  吴稚农家靠南一个邻居是居民户口的,叫云根,比他大四岁,在镇上清肥所做,每日凌晨四时做两个小时就回家,人们见到他一天到晚在门前河边钓鱼。吴稚农为了得着大量的时间,想去清肥所做倒马桶的工作,云根向所长介绍说:“吴稚农人品靠得住,我和他从小同道,没有偷过东西,去别人家中不会出事。”所长同意了。但吴稚农的父母不同意,认为倒马桶是低下的工作,所以没有去成。这件事,对吴稚农以后珍惜时间颇有警鉴之思。

  吴家的家底本来还算不错,俗话说:穷则穷,还有三担铜,但却经不起“红卫兵”三番五次的抄家、搜索,东西所剩无几了。

  吴稚农很需要钱,原来可以画肖像,现在的百姓家中只能挂毛泽东像,老祖宗的像是绝对不可能挂的,故此,画肖像也没人需要的。

  做农民是又艰苦又没钱,农村里流传着一番谚语:“三世修在机埠上,四世修来泥司匠,五世修来做木匠,七世修来做漆匠。”

  吴稚农是个不甘心受苦不甘心缺钱的人。他知道,去机埠管水泵,虽然不受苦,但没钱,而且家庭是贫下中农再通过关系才轮得着去。做泥司匠也很苦,能拿每天三元钱,上交小队一半,还能拿一元五角钱,去做过几天,夏天太阳晒,冬天冷风刮,干不了。木匠在屋里做,太阳冷风都不受,而且工资每天三元六角,吴稚农想改做木匠,但他是个左撇子,在使用工具上带来许多麻烦。他想算了,做油漆匠吧,但油漆匠很少,一般不肯随便带徒弟。

  怎么办呢?吴稚农脑子里浮出一句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好,我要做有心人。”吴稚农想起一个在木器社做漆匠的小学同学,便每天去跟他聊天,讲电影故事给他听,偷偷地观察油漆工序,有时候他还帮那同学披披油石膏,打打砂皮,后来那同学知道他要学漆匠,就干脆把技巧教了他,因为在木器社工作是长饭碗,不怕他竞争。

  就这样,至多一个星期,他学会了油漆,等于他修了七世的功德。

  其实油漆匠很好做,若油漆的家具人家说不够亮,你可再涂上一遍,人家就满意了,而且刷第二遍漆,耗量不大。再说他能画,在橱门上、床上画些风景花鸟,那对他来说,不过是举手之劳,小菜一碟,很方便。当然收入是泥木工的三倍以上,而且别人估计不到。

  吴稚农有了这份手艺,人缘也好起来了,那些大队干部、公社干部或者“红卫兵”们家中油漆都叫他。吴稚农肯定给他们便宜,活又做得考究。他那个现行反革命的身份,到后来渐渐地淡化了,也让他更自由了。他得出结论:人生自由无处不在,问题是由你自己争取。为了更自由,吴稚农收了二个学徒。

  此间,吴稚农带了学徒们在桐乡县境内辗转做着油漆生活。他们做到哪里,就住宿在哪里。

  有一次,他们在一户欲招女婿之家油漆。这一户人家比较节省,早餐给他们吃粥,做到一定时,小便随之急着而来。由于手上有油漆粘着,只得耐着忍一下,可是越忍越急,吴稚农只得擦干净双手,设法解除。本来可以跨过稻地(屋前的白场地)在河边的竹林里方便。可那天下着雨,便奔向那家的坑棚间。他急急地穿过灶间走过楼下房,便到了坑棚间。桐乡农户坑棚间还不小,有猪棚与羊棚,那毛坑插在两棚中间,棚前还有一片空地,置着鸡棚、鸭棚。当他急急地跨进坑棚间,却又放慢了脚步,因为看到一只漂亮的大公鸡在门口洗毛,非常矫健而优美(下雨天,鸡关在家里),为了不去惊动它,可多观察一会,便猫着腰踮着脚走向毛坑……

  “啊!姆妈呀——”正巧,那家姑娘在蹬坑,见有人突然过来,便直喊起来。

  “啊!对不起。”吴稚农惊慌失措地说,“嘘!你别叫,我没有坏心,不知道你在。我是在观看大公鸡。想把它画出来,怕它变动了位置。”吴稚农又快速摸出速写本子,翻出画鸡的那一页,“你看,我画鸡着了迷。”他摸出铅笔快速在几秒钟内把公鸡画出。

  “我吓了一大跳,好了,我知道你人好。”那姑娘边说边拴好裤带匆匆离去。

  此件插曲,实非搞笑。吴稚农在做漆匠,没人去逼他画鸡!后来,那种写意画墨鸡,成了“吴蓬一绝”,可以同悲鸿墨马、白石墨虾媲美,看来并非偶然。吴稚农在做油漆时,速写没有停,但二胡很少拉。当时县文宣队有个拉二胡的见到他有一把好二胡,试了试爱不释手,吴稚农就很慷慨地让那人拿去。此人便是后来成为当代水平最高的二胡演奏家傅华根,曾在德国、美国举办演奏会。那是后话。

  1968年,全国山河一片红,到处在画《毛主席去安源》、《毛主席与亲密战友林彪》,还有《红太阳》、《大海航行靠舵手》,江青拍摄的《庐山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这就是有名的“红色海洋”与“三忠于”的短暂现象,也弥补了当时民众的精神贫乏,那时各乡各村各户以各种形式在“忠”字上下功夫。

  有的在家中墙壁上画上红鸡心,写上三个“忠”字,即“忠于毛主席、忠于共产党、忠于无产队级革命”。号召“献忠字”,掀起了一个高潮。有的在大大小小的圆型的筐、蚕匾上涂上胶水,用食粮五谷粘出三个“忠”字,五颜六色。那些心灵手巧的姑娘们用五彩丝线,用各种材料,绣出三个“忠”字、绣“毛泽东像”、绣“大海航行靠舵手”、绣出“红太阳”、绣出“万物生长靠太阳”的字样,还有“雷锋像”、“毛泽东与林彪在一起”的像、“毛主席去安源”等等。还有丝绒剪贴、剪纸,各种灯笼画上样版戏,形式做工讲究的如走马灯一类。当然红心灯、忠字灯是属于最低档的了。小伙子们在汗背心、汗衫上印上“忠”字或者三个“忠”字,那是最时髦不过了。

  就是在这一年的初夏,石门地区的民众,除了四类分子外,全体几乎倾巢而出,可谓胜过庙会。从早到夜晚,人们举着尽凭你的智慧做出来的“忠”字,真是千变万化的样式,男女老少背着毛主席语录本,用红布做的袋,袋上绣着“忠”字。手上有提灯笼的、举语录牌的,时而唱着语录歌,时而呼着口号。有高档一点的,拉着二胡或京胡,唱着样版戏。那些可爱的低年级学生们,唱起了《北京有个金太阳》。这些民众走得累了渴了,便坐下来喝自备的茶水,肚子饿了,便拿出面饼糕团、粽子来充饥。一路上唱着、喊着、跳着,有说有笑……

  “啊!了不起呀!”吴稚农在家门口看着、感叹着,再想想:“啊,真愚昧呀!”

  吴稚农母亲烧了两缸茶在门口施茶,后来得到了好评。

  没完没了,走不完的队伍。到了晚上,灯笼点上蜡烛,“忠”字上挂着的小电珠亮了。在扮样板戏的队伍中撑起了汽油灯,一直要闹到午夜方休。人们实在太兴奋、太疲乏了。其中出了一件可笑的事:一个呼口号的领头人实在是疲倦恍惚了,喊起了“打倒走资派,打倒刘少奇,忠于毛主席,打倒走资派,打倒毛主席。”下面的人也跟着喊了。立刻有人觉得不对,马上去揪那人,那人觉得闯祸了,连忙逃到人群中,因为是晚上,看不清要抓的人,一抓抓了个差不多的人,引来好多人把他毒打了一顿,喊口号的人一看被打的人是他的儿子,他立刻过去说明真相,他说我喊错了,我到毛主席像前请罪。据说,此人回到家里被他老婆打了一顿。

第二天,这个喊错口号的人戴了高帽子批斗,大字报一张连一张,结果被评为“现行反革命份子”,与地主富农一起做义务劳动。这种笑话,笑到后来是笑不下去了。许多人评说此事,都说他呼一遍即够了,呼两遍就容易搞错。其实他想深表忠心啊,结果,落得一顶高帽子。冤不冤?竟然还有那么多人上去毒打,真是不可思议!

 

  1969年春,丰子恺学生张星逸自上海回石门老家,他首先找到吴稚农,两人一见如故。吴稚农知他即是张家厅书屋主人,一问这些书已荡然无存,先生怪他当初为何不都拿了,犯下这么个大错误。

  其实这些书没拿的错误不算大,后来的错误,真是个大错误。

  事情是这样的:张星逸回到石门后,潜心研究《诗经》。在十多年时间内,对《诗经》作了详细的注释,写《诗经新话》六篇,并对《诗经》三百零五篇进行了新译,准备编《诗经新译》。在此期间,吴稚农帮其誊抄稿子,获得了许多古汉语知识。

  关于《诗经新话》与《诗经新译》,张星逸在临终前还未交稿。此时吴稚农正卜居南浔小莲庄。当时张星逸儿子康乐带信告诉吴稚农速回石门,其父欲见一面。当吴稚农赶到石门,见先生已不省人事,其子康乐呼叫不应,当说到吴稚农来看你了,张星逸即刻睁大眼睛,连头也抬了起来,吴稚农抓住他的手说道:“先生有何交待。”老人已不能开口,只用手在空中写划了一下,又摊了摊手,接着略略拔动了几下指头。吴稚农当即领会,是要稚农把他《诗经》稿子拿去。吴稚农的第一反应是不能拿,因为很有价值。第二是他自己有很大的抱负,这些东西虽然很价值,然对他来说,不足为奇。便想到了康乐虽然没多知识,但康乐的两个儿子大毛十岁、二毛八岁,读书成绩很好。遂即说道:“先生你放心吧,张家后继有人,大毛二毛成绩很好,这些稿子留着让他们来接收吧。”吴稚农说完,遂转身关照康乐。张星逸即刻闭上眼睛走了。

  几年后,有人见张康乐背了两麻袋稿子在废品收购站出售。有个略懂文物的人知后赶去,只捡了几本《张义仁医案抄本》,因张星逸少年时曾向乌镇的浙北名医张义仁学过医,这些医案皆以毛笔抄写,故此人略为多出些钱把它收进,其他一些稿子皆是圆珠笔抄写或复写纸印件,故不感兴趣。

  当吴稚农赶去废品站,说那是几个月前的事,东西早已回炉。

  吴稚农顿足不已,扼腕长叹。

  其实那是张星逸找错了人,他认为吴稚农人厚道,不可能将书稿占为己有,但他不知吴稚农有一股豪气,竟然对此不足为奇。然而换作那些有心机者,肯定对此重视,此稿定然保留传世。

  故此事之教训,留给后人两句话:厚道之人不一定能办妥大事,有心机之人却能承接大事。

  张星逸曾经在研究元曲中的俗语词,与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吉川幸次朗教授、横浜大学的波多野太教授有信札往来。当然像此类文件只有去上海邮寄,才可免去许多麻烦,就托吴稚农往上海投寄。

  此时,吴稚农通过做油漆工积累了一些钱,经济尚可。他带了些钱去上海,听张星逸说在上海的旧货寄卖店中,有许多照相机很便宜,可以买回来拍照赚钱。

  果然,吴稚农去上海先把信件寄出后,便在南京东路的旧货店中买得一只折合式的德国蔡司照相机,不到百元,也有半成新。经店员介绍,又去了不远的王开照相馆。他在“王开”买了二十卷120胶卷,二号三号印相纸各一盒。又看到橱窗里有几本吴印咸的摄影知识小丛书,他细细翻看后,觉得大有天地,都买了后,又按照书上的印相配方,买了显影定影的药粉。

  这次他满满的买了一批东西。回到家中立即做了一只印相片的箱,并在小厢房里布置了一个暗房。在板壁上凿了一个小方洞,可以在白天印相。

  此时乡下的各大队,甚至小队的仓库与养蚕的共育室墙壁上都需要画毛主席像,吴稚农此时有个很好的合作伙伴,是经常与他交换看小说的叶瑜荪,他爱好文学,也能画,搞起油漆来也一学就会。加上张星逸当时身体还行,三人在石门附近油漆、画像、拍照,忙得不亦乐乎。

  要拍照的人很多,特别是大队文宣队里的男男女女。吴稚农他们白天拍摄,晚上冲印,第三天的上午可以见到照片。这些年轻人见到照片兴奋极了。因为画画的缘故,吴稚农拍的照既快又好,取景构图比一般高出不知多少。比如拍一个人站着,可以叫她站在树边,一回头、一侧身、一露脸、微微一笑,生动自然,而且为她题一名词,如等待、回顾、企盼、期望、怀念、认可、沉思、喜悦等等,画面一下激活了,让人欢喜莫明。

  再说那些文宣队的演员,他们化了妆,拿了道具,如“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可在野外的岗屯上,渠道沟里拍摄,照片一出来,活像电影里的场面。他们拍了又拍,印了再添印。吴稚农在印相时偶然产生的失误,如不小心夹进了一小片纸屑或灰尘,或曝光过度或显影过度,给了他很大的技巧启示。比如,有时在大雾天拍摄一些送别、约会,就用剪好的小圆白纸,夹离一块玻璃,印成朦胧的月亮,可使画面诗意盎然。那是附近大镇上的照相馆中从未有过的优秀作品。

  在此期间,吴稚农又对家乡石门湾拍摄了好多能显示江南水乡特色的风景照片。因为他的蔡司相机上配有浅黄浅绿的滤色镜,所以效果很佳,连美丽的云彩都能拍得生动如画。

  在拍照中,吴稚农曾做了一件好事,一件成人之美的好事。

  一次,在一个村上的文宣队里拍照,因为拍了多次,人员都熟了。这天一个长得很帅的小伙子悄悄地对吴稚农说:“小龙阿哥,我想要你帮个忙,事成以后,我会好好谢你。”

  “你说吧,应该帮的,我肯定帮,不用谢,不应该帮的,我绝不会去做。”

  “你认得吗?就是那个两条长辫子的小英。”

  “我认得。”

  “她跟我已好得不得了啦,但她父母不同意,嫌我们家弟兄多。我想与她拍在一起,但又怕她不好意思,是不是能拼在一起。”

  “那不能,这样做要给人家骂的。”

  “那怎么办呢?”

  “行,我有办法,等会我跟她拍的时候,我叫你过去帮她把头巾放放好,你就大大方方地过去,伸手放头巾时,你侧过头来对着镜头微笑一下,懂了吗?”

  “懂了,懂了。”

  一个接一个地拍着。

  当拍到那个叫小英的姑娘时,吴稚农对她的姿势变动了几下都说不好看,说最好拿一块薄纱头巾披一下。当时立刻有人递头巾,她披着后,吴稚农说:“不对,你披高一点……再低一点……不对……”

  “嗳,你帮她放一下。”

  那小伙,正在边上,立刻过去伸手一碰头巾,一微笑。

  “卡嚓”一声,“哎哟、哎哟,我不小心碰了一下。”

  “那怎么办啊?”小英发起嗲来。

  “没事,不算你钱,重新拍过。”

  就这样很轻松地拍完,那小伙递给吴稚农一个纸条,写着:印二十张,钱加倍。

  结果印出来一看,自然得不得了,是一张佳作。后来小伙子到处分送,那小英也高兴。村里传开了,小英父母也没有办法。第二年春天,他们结婚了。吴稚农把那张照片放成十二寸,他们配了个镜框挂在新房里。

  据说他们生了一男一女,很美满。

送货方式 售后服务 付款方式 包装运输 合作加盟 退换声明 版权声明 购物流程 团购
保密安全 企业文化 保真声明 常见问题 法律声明 本站章程 VIP服务 建议投诉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联系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 | 欢迎加盟 | 业务联系
版权所有:九州书画网 技术支持:通达网络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河南长庚律师事务所 张红卫律师
 直销电话:  电话:18003932399 13903933796 0393-4878427 联系人:方先生
豫ICP备110080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