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本站首页网站简介新闻中心 名家名作传世经典著名女书法家佳品欣赏书画知识 藏品拍卖吴蓬画语录
点击书画吴蓬书画瓷器古代书画家近现代书画家画论经典名家故事书画鉴赏市场动态诗书画印文房四宝
九州书画网
   
 

会员中心, 用户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注册新用户
  ├ 姚志超
  ├ 徐德润
  ├ 徐志学
  ├ 刘增兴
  ├ 彭志娟
  ├ 郭雅君
  ├ 陈西林
  ├ 聂中东
  ├ 史正学
  ├ 张 海
  ├ 马跃华
  ├ 张万一
  ├ 龙 瑞
  ├ 文怀沙
  ├ 方茂鸿
  ├ 李运江
  ├ 方照华
  ├ 范 增
  ├ 董昌喜
  ├ 王明明
  ├ 吴山明
  ├ 窦黎明
  ├ 刘炳森
  ├ 欧阳中石
  ├ 陆建新
  ├ 沈 鹏
  ├ 陈天然
  ├ 卢国光
  ├ 李 铎
  ├ 刘勃舒
  ├ 刘文西
  ├ 罗学献
  ├ 靳尚谊
  ├ 刘大为
  ├ 尉天池
  ├ 崔子剑
  ├ 余修林
  ├ 朱韶新
  ├ 赵振刚
  ├ 赵抱衡
  ├ 薛垂广
  ├ 吴懋祥
  ├ 王今栋
  ├ 仝相和
  ├ 师安衷
  ├ 桑 凡
  ├ 齐冲天
  ├ 彭立贵
  ├ 理勤功
  ├ 李裕兴
  ├ 韩伟业
  ├ 丁中一
  ├ 巴 山
  ├ 王天成
  ├ 李逸野
  ├ 宋晓东
  ├ 李留海
  ├ 周济人
  ├ 杜克礼
  ├ 胡秋萍
  ├ 张仲亭
  ├ 周俊杰
  ├ 张化彦
  ├ 杨克林
  ├ 李骋
  ├ 侯素珍
  ├ 关明聚
  ├ 张志本
  ├ 龚存银
  ├ 百 师
  ├ 宋华平
  ├ 李刚田
  ├ 马永超
  ├ 王伟庆
  ├ 王立春
  ├ 李自强
  ├ 周 森
  ├ 黄永玉
  ├ 郁 风
  ├ 黄苗子
  ├ 于志学
  ├ 冯 远
  ├ 宋 英
  ├ 侯德昌
  ├ 牛光甫
  ├ 杨乃寒
  ├ 屈有善
  ├ 李平逊
  ├ 侯 耘
  ├ 李福
  ├ 蔡超
  ├ 王西京
  ├ 王琦
  ├ 肖 峰
  ├ 吴长江
  ├ 许 江
  ├ 吴冠中
  ├ 刘绮
  ├ 桑一田
  ├ 刘 毅
  ├ 方 坤
  ├ 方楚雄
  ├ 方尧明
  ├ 方 云
  ├ 方 振
  ├ 方 骏
  ├ 方海龙
  ├ 方惠民
  ├ 方绍武
  ├ 方增先
  ├ 李晓军
  ├ 丁嘉耕
  ├ 张召京
  ├ 李秀峰
  ├ 顾建全
  ├ 王 松
  ├ 王福增
  ├ 张如学
  ├ 董财儒
  ├ 张明宝
  ├ 林 岫
  ├ 李振淑
  ├ 刘颜涛
  ├ 朱 非
  ├ 蒋雨浓
  ├ 韩宁宁
  ├ 方 胜
  ├ 姚新峰
  ├ 瑞永德
  ├ 刘永杰
  ├ 陈良才
  ├ 王广然
  ├ 周丹瑜
  ├ 公丕炎
  ├ 吴 蓬
  ├ 胡明军
  ├ 杨子健
  ├ 林其风
  ├ 许新乐
  ├ 徐鸿春
  ├ 安多民
  ├ 熊久林
  ├ 朱戊扬
  ├ 张泗端
  ├ 邓 强
  ├ 郭耀西
  ├ 周 波
  ├ 伍燕恒
  ├ 侯宝泉
  ├ 闫广魁
  ├ 徐志数
  ├ 王泽培

山 水 类


花 鸟 类


动 物 类


书 法 类


综 合 类


人 物 类

 
 ◆ 本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画论经典 - 正文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译解(六)
所属类别[画论经典] 页面功能【打印】【关闭】 发布时间:2013/4/18 15:42:26 
新闻来源[本站] 已[2166]人查看此新闻信息
【原文】
    晋人之书流传曰帖,其真迹至明犹有存者,故宋、元、明人之为帖学宜也。夫纸寿不过千年,流及国朝、则不独六朝遗墨不可复睹,即唐人钩本,已等凤毛矣。故今日所传诸帖,无论何家,无论何帖,大抵宋、明人重钩屡翻之本。名虽羲、献,面目全非,精神尤不待论。譬如子孙曾玄,虽出自某人,而体貌则迥别。国朝之帖学,荟萃于得天、石庵,然已远逊明人,况其他乎!流败既甚,师帖者绝不见工。物极必反,天理固然。道光之后,碑学中兴,盖事势推迁,不能自已也。
    乾隆之世,已厌旧学,冬心、板桥,参用隶笔,然失则怪,此欲变而不知变者。汀洲精于八分,以其八分为真书,师仿《吊比干文》,瘦劲独绝。怀宁一老,实丁斯会。既以集篆隶之大成,其隶、楷专法六朝之碑,古茂浑朴,实与汀洲分分、隶之治。而启碑法之门,开山作祖,允推二子。即论书法,视覃溪老人终身欧、虞,褊隘浅弱,何啻天壤邪?吾粤吴荷屋中丞,帖学名家,其书为吾粤冠。然窥其笔法,亦似得自《张黑女碑》,若怀宁则得于《崔敬邕》也。
  【译文】
    晋人的书翰,流传下来的叫“帖”,其真迹到了明代还有遗存的,所以宋、元、明三代的人研习帖学是适宜的。纸这个东西的寿命至多能保存千年,流传到了本朝(清朝),不仅六朝人遗留下来的墨迹不可能看到,就是唐代人的钩填本,也已是稀罕如凤毛了。所以说,现在所传下来的那些书帖,不管是哪家的,不管是什么帖,大致都是宋、明人的重新钩摹本和多次翻刻本。其名目虽是王羲之、王献之,而面目却完全不是羲、献原来的模样,精神就更不要说了。就好比儿子、孙子、曾孙、玄孙,虽然同出于一个祖上,而身体相貌却迥然相别。本朝的帖学,集中表现于张照、刘墉的书法,但已远不如明代人,更何况其他的人呢!流弊既然这么多,习帖的很难见到有精工的拓本。物极必反,自然的法则就是这样的。道光朝之后,碑学衰而复兴,因为事势的推移变迁,是不能自止的。
    书法发展到了清乾隆时代,对旧有的“帖学”已感厌倦,金农、郑燮,参用隶书笔法来表现,但却失之怪诞,这乃是想求变化而不知如何变化的原因。伊秉绶精通于八分书,他用八分书的笔法来写楷书,师法仿效《吊比干文》,瘦劲绝伦。怀宁的邓石如先生,与伊氏可谓棋逢对手,他除了已经取得集篆隶之大成外,其隶楷又专门师法六朝的碑刻,书法古茂浑朴,实可与伊氏在分、隶上争雄媲美。开启碑体书法的门派,开山作祖的,确当推为他俩。即便以书法论,比起翁方纲的终身专学欧、虞书法,笔墨拘谨薄弱这一点来看,岂止是天壤之别呢?我家乡的吴荣光中丞,帖学的名家,他的书法为广东之冠。但注意观察他的用笔,也像是出自《张黑女碑》的。而邓石如的用笔则是出自《崔敬邕碑》的。
  【解读】
    由于帖学的衰微不振,清代雍正、乾隆朝而后,碑学的呼声渐起,直至道光、咸丰朝而后大兴。其实原因多多,当与时代文化、时代风尚大相关联,概括而说,实为历史大趋势所致。
    康氏言,清代得书法重名者如张照、刘墉,也是“远逊明人”的。此种议论,实嫌武断含混。所谓秦不如三代,汉不如秦代,魏晋南北朝不如汉代,隋、唐不如魏晋南北朝,宋、元、明不如隋、唐,清代不如明代,表面看来似乎符合书法的发展观。诚心而论,书法艺术,一代有一代的风貌特色,是不可以相互替取的。假使将张、刘二人的书法置之于明人间,其精能独到处,想明代人也未必尽能胜之,或更置之于宋、元人,隋、唐人,魏晋南北朝人,两汉人,先秦人、三代人间,想彼辈也一样未必尽能胜之。伊秉绶、邓石如书法自是高古超绝,而郑燮、金农书法也是奇丽多姿,绝不可以用“欲变而不知变者”非之。春兰秋菊,风采各具,康氏以私心好恶妄断高下,不免有扬伊、邓而抑郑、金之嫌。笔者以为有失公允,搞书学研究不可尽信。
送货方式 售后服务 付款方式 包装运输 合作加盟 退换声明 版权声明 购物流程 团购
保密安全 企业文化 保真声明 常见问题 法律声明 本站章程 VIP服务 建议投诉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联系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 | 欢迎加盟 | 业务联系
版权所有:九州书画网 技术支持:通达网络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河南长庚律师事务所 张红卫律师
 直销电话:  电话:18003932399 13903933796 0393-4878427 联系人:方先生
豫ICP备11008041号-1